日前,2014年度國家冶金科學技術獎揭曉,鞍鋼工人王國光的名字出現在名單中。
冶金科學技術獎評選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聯合舉辦,每年評選一次,參評的絕大多數是工程技術人員。一線工人獲此殊榮,在鞍鋼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王國光能夠獲此獎項,源于他對技術難題攻關的執著與努力。
1999年,鞍鋼從國外引進了1780生產線分卷平整機組成套設備。沒想到的是,這套“洋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卻出現鋼卷內徑表面和卷筒之間的“摩擦”問題,本來光潔嶄新的內徑表面經常出現條條片片的劃傷。
供貨方幾次維修也沒能解決問題,最后只好退回部分購貨款了事。產品有劃傷,影響銷售價格,更影響企業形象,平時干活兒就特別愛動腦子的王國光對這套“洋設備”動了心思,開始琢磨起來。工友回憶說,王國光經常蹲在卷取機旁,仔細觀察卸卷車與卷取機卷筒動態運行狀況,認真分析鋼卷劃傷的原因,并利用卷筒修復的機會到供應方廠家觀看分解測繪。
經過不斷研究,王國光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卷筒水平線和軋線不在同一中心線上,端木支撐落下的瞬間卷筒有些“低頭”。針對這些問題,王國光利用卷筒檢修機會,增加卸卷車軌道標高,安裝水平、中心調整裝置,以實現軌道在水平方向上隨機可調整;在卸卷車的液壓控制閥組上配置一臺壓力繼電器,實時調整減壓閥的減壓值,進而控制生產鋼卷時卸卷車的上升托舉力。
“設備運行效果有改進但不明顯。”王國光并不滿意這樣的結果,他繼續潛心研究。一次偶然機會,王國光在供貨方見到了卷取機卷筒的組裝圖,這一下開闊了他的思路:“為什么卷筒的扇形板外徑一定要是單一曲率的?換成多曲率是否就能解決鋼卷內徑劃傷的‘先天不足’?”
在這個新思路的引導下,經過反復試驗,2012年,王國光終于成功研制出多幾何外表面結構形狀的分卷平整機組卷取機卷筒和液壓控制程序。當第一卷完美的鋼卷緩緩卸下時,在點檢崗位奮戰了幾十年的王國光甭提有多高興了。這項科技成果徹底解決了國內外普遍存在的鋼卷內表面劃傷問題,提高了產品的成材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和設備維修成本,同時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每年為鞍鋼創效近430萬元。
在以此項目參評冶金科技獎的評審會上,專家組一致認為,此項目是一線工人通過長期技術積累、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技術項目,對行業技術進步、裝備制造技術優化升級作用重大,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